難怪,有人說:旅行是為了找回家的路。
交換生看似失心瘋的旅行,但是背後的辛苦又是多少人知道?
為了一趟的交換計畫,最大的一步是決定跨出這個從小到大的舒適圈。
從出國前的簽證、住宿、入學文件準備,以及在當地與政府打交道的心酸血淚。
非母語授課的課程理解與考試,還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相處與合作。
交換生不是一趟只是去旅行的步驟,而是真真實實要「生活」在那個國家的節奏。

並不是一定會有人跟你「一起」從台灣出發,很多情況是你必須「一個人」。
出發前的幾天因為一封從法國國際處的信件,一掃收信人的信箱發現了兩組台灣的信箱。
這才聯絡上了PA,然後原本不認識的兩人,
只在去法國前見一次面,沒想到會發展成剛到法國的相依為命關係。
想出去,必須拋開「同伴」這件事情。
可以在路上找到同伴,就像這趟旅程裡我認識的所有朋友一樣。
但是,你無法「預計」一定會找到哪些人成為你的朋友。
剛到里昂的第一天,原本和G約好在里昂車站見面。
G是同一個學校的學生,但是他比我早來一個學期,
所以請他協助我報到、開戶以及入住的手續。
當天抵達已經是法國時間下午一點多,耳聞法國宿舍大概在四點多就會停止報到手續。
但是一定要先去學校拿到學生證明才能去銀行開戶,
然後才能在銀行買住房保險,拿到保險宿舍才會讓你入住。
時間分秒必爭,但是我卻在Lyon Part-Dieu聯絡不上G,電話不通,然後我又沒網路。
一整個想哭到了極點又很慌張,還一堆怪人想要我簽名募款來騙我的錢!
好險我和G有約在Fnac前面見面,只是沒有很準確說幾點,見到面時心情真的輕鬆好多。
拖著超大的31KG行李和一個10KG的小行李箱在學校與銀行間穿梭,
整整兩天沒好好睡覺的精神狀態已經幾近臨界值,
到達宿舍時,阿姨剛好要下班,緊急攔截之下,幸好他沒對我說叫我明天再來。
這個真的很可能發生啊!畢竟我是在法國,不是台灣。
好不容易辦好住宿後,阿姨說今晚只有被單(sheets)。
在一個暖氣幾乎沒有作用的房間,一月的法國,是想要凍死我嗎?
好險,G認識住在同一棟的朋友,借我一個睡袋還有吹風機。
所以第一晚我就只好穿厚厚的羽絨衣裹著睡袋躺在一個極度陌生的環境下,根本睡不好。
那天晚上,PA來到我房間,他剛好住在我隔壁的隔壁的隔壁。
他給了我一個水梨,我給了他一包泡麵和燒熱水的電火鍋,
以物易物的方式解決我在歐洲的第一餐。
而且阿姨竟然漏給我磁扣,導致我根本無法走出宿舍去買晚餐或任何食物。
PA問我明天想不想去郊區的IKEA大採購?當然是超想!想買我的棉被和必須品!
這一晚,我不斷的在問自己,為什麼我要來這裡受這種苦?
然後,我不斷的催眠自己,等這一切過去後就會是開心的事情了。
剛來的一星期,我不斷重複著這兩句問與答。
不會法文,但是我選擇了這裡。
其實原因很簡單,只是因為種種現實考量,我也沒有什麼其他的「國家」選擇。
甚至,我在這裡午餐想買個漢堡都有點餐問題。
不是指指點點就好,因為他還問我要加什麼醬!
我的天阿,點完那一次後我就覺得我一定要把生活法文學好!
連去超市買個東西,對到哪個價錢、裡面成份是什麼,我都要用翻譯來查。
生活上有很多很多的不便。
喔~那我為什麼不把法文學好再來呢?
我也很想啊,但是研究所的課程和論文並沒有讓我有這樣的時間去好好學一門語言。
好吧,聽起來像是藉口。XDD
雖然我在法國不會法文也活得好好的,但還是建議學點法文再來吧!
交換生有說不出的辛酸,生活與旅行不一樣。
生活你所接觸到的都是非觀光層面的人居多,
所以當然會需要更多時間去適應這一切的不同。
跳脫舒適圈無疑是交換生最大的掙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或許有人的交換經驗並不美好甚至是沒有交到什麼朋友。
但是,我卻覺得這六個月過得無比快速,完全無法想像我離開台灣這麼久了。
遇到的朋友或是旅途中蜻蜓點水般的背包客們,全都讓我記得好久好久。
推薦給任何想要試著改變自己的人,交換生或許是一個比較快速又比較不花錢的方法。
不過,遇到的困難不會只有上面所提到的事情而已。
相對的,也會發生很多快樂難忘的回憶。
至少,我是如此。
沒有人可以保證一趟的遠門、一趟的出走可以實質地獲得什麼,只有自己知道而已。

留言